作者 | 滕斌圣 曹欣蓓
来源 | 第一财经,长江商学院
节选
虽然垂直一体化瑕瑜互见,但对不少行业而言,这是最容易落地的路径。只是,用来应对内卷的垂直一体化战略,犹如饮鸩止渴,反而可能带来新一轮内卷,即升级的“军备竞赛”和价格战。即使是行业龙头,也逃不过被垂直一体化的浪潮倒逼。
天合光能在2021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行业巨擘隆基,却在产能布局上相对缺乏“硅片+电池+组件”完整链条,仅涵盖“电池+组件”两个环节。自2020年起,随着硅料价格的波动,天合光能一路承压。也正是因此,天合光能在2022年6月宣布投资建设青海(西宁)零碳产业园,全面拥抱垂直一体化,不仅向上布局硅片,甚至还覆盖至多晶硅及其原材料工业硅,这一转变虽然看似突兀,却是适应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也成了行业大规模垂直一体化的弊端——一体化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额外选择,而是高悬在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拥有则可能被同业甩到后面。并且,当所有企业都在垂直一体化,等于又被拉回到同一条起跑线上。即使是在2014年起就推行一体化战略的隆基,随着行业内卷加剧,其销售毛利率也在近年来整体呈下行趋势。
最终,垂直一体化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价格战。以光伏为例,垂直一体化将组件价格不断压低,从2023年初起,从1.8元/W进入快速下降区间,到第四季度已经跌破1元/W大关,业内哗然,除了一线企业勉强盈亏平衡以外,不少二、三线企业只能亏本出售。从产能看,2023年全球光伏各环节需求约在460GW,而各环节的总产能在1000GW左右,虽然还要剔除受市场影响延期、放弃投产的产能以及无效的落后产能,但产能过剩问题始终突出。对企业而言,这成了一场“看谁先下牌桌”的“军备竞赛”,在逆势扩产的背后,是残酷的竞争逻辑——扩产始终是降低平均成本、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产业剧烈变动时期,再叠加不同行业的玩家跨界入局,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发激烈,就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要通过规模化实现降本。虽然明知整个市场已经产能过剩,但从企业的角度,更重要的是产品售价是否具有竞争力。只要在经营上跑得过对手,就能拥有更高的市占率,靠低价熬死别人。在此过程中,有规模和成本优势的企业会更具主动权,它们甚至可以策略性地降低价格,以此削弱现有竞争者并阻碍潜在对手的进入。毕竟,对于后入场者而言,如果垂直一体化的动态优势消失,那么投身一体化布局反而会成为负担。
此外,垂直一体化对资金的需求不仅催生了企业间在价格层面的激烈市场竞争,还会导致企业在资本市场展开融资能力的较量,促使企业竞相上市。但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企业专注于一体化而忽略了核心技术革新和先进生产能力,反而会削弱长期竞争力。
最终的行业洗牌,是先进产能逼迫落后产能出清,就像随着光伏行业PERC电池效率接近极限,TOPCon/HJT/XBC扩产提速,新质生产力始终是真正的竞争力和胜负手。至于垂直一体化和价格战的螺旋何时能告一段落?不幸的是,只有当洗牌结束,或行业重拾升势,供需再次达到均衡时,这种局面才能扭转。